如何看待上交所暂缓蚂蚁集团上市?(郎咸平评蚂蚁暂缓上市)

如何看待上交所暂缓蚂蚁集团上市?(郎咸平评蚂蚁暂缓上市)

10月24日,就在蚂蚁集团IPO申请通过的三天后,马云炮轰了中国的整个金融体制,从银行到监管层骂个遍。马老师口才了得,演讲效果非常好,据说收获了100万个点赞。不过很快就引起了反弹,大批业内人士站出来,摆事实讲道理,把马老师拖下神坛。说马云你够了,已经向亲儿子一样对你了,之前给你开了多少绿灯?不能端起碗来吃饭,放下筷子骂娘。

吃瓜群众本来对这事不怎么关心,马云这一嚷嚷,就引来围观。正好赶上马云被口诛笔伐,大家琢磨了一下,觉得还真是那么回事。

监管层也觉得忍不了,很快就动手了。11月2日马云被请去喝茶,11月3日蚂蚁集团IPO暂停。

马老师本来想吆喝一声壮壮声势,没想到引来一顿胖揍,到手的钱也打了水漂,估计肠子已经悔青了。

那么问题来了,蚂蚁和监管层的矛盾核心在哪儿?

要说清楚这个问题,咱们先说说蚂蚁的几个盈利手段。

一是支付宝。这玩意其实就是个大资金池,和淘宝深度捆绑。买家把钱打给支付宝,交易完成后,卖家再把钱取走,这中间的时间差,资金就在池子里待着。而且同一时间有出也有进,保证池子里总有一大笔钱沉着。

另外用支付宝转账、购物都不用U盾,点下鼠标就完成交易。可以非常适合买买买,所以很多人不买东西时候也在里面放点钱备着。不过这种支付方式不安全,监管层也找过他们,说有资金交易不能光靠密码,你看隔壁银行交易都得要U盾或者动态口令?支付宝说我就是个金融中介,不在监管范围内。监管层回去翻了翻法规,确实没有相关的规定,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。

池子里那么多钱,肯定不能让躺着发霉呀,得利用起来。至于干什么那就不好说了,也许被马老师拿去改善生活,也许投资买股票买债券。不过这相当于把替别人保管的钱拿去花了,明显不合理。监管层也发现了这个问题,所以2013年央行出台了《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存管办法》,明令禁止挪用类似的资金,这一套玩不下去了。图片[1]-如何看待上交所暂缓蚂蚁集团上市?(郎咸平评蚂蚁暂缓上市)-瑷珂憬転

不过马老师多聪明,2013年6月办法发布,当月马老师就推出了余额宝。余额宝本质就是个开放基金,不过经过各种设计,用起来其实支付宝余额没什么区别,还能赚利息,所以剁手党纷纷把钱从余额转到余额宝。而且当年余额宝的利息高的惊人,很多人都把银行的钱取出来存到余额宝里,对银行造成了不小的冲击。后来余额宝收益率一降再降,也跟监管层保护银行强相关。余额宝属于基金,基金里的钱自然就可以操作。所以经过马老师一番腾转挪移,又把钱盘活了,而且中间都没有空档期,监管办法当月出台,余额宝当月上线,对资金的利用可以说非常到位了。

剩下的就是钱怎么用的问题了,这个不用多说,当然是借出去收利息。可是怎么借呢?马老师决定还是捡银行的漏。

我们知道银行贷款审批难、手续多、抵押物要求高,所以就有一大批客户因为不符合要求被拒之门外。马老师就针对这批用户,很贴心的推出花呗借呗,特点就是手续简单,不用抵押。因为这批人资金需求量不大,主要是用来消费或者小企业周转资金,所以也叫小额贷款。虽然钱不多,但是用户体量大,利息高,积小成多,也能赚个盆满钵满。

大家一定要有个概念,花呗、借呗本质上就是放高利贷,有兴趣可以去算一下,贷款年化利率基本都在18%以上。因为借钱的时候审批不严,为了防止有的人借钱不还,就把利息定的很高,保证有一部分人不还钱的情况下也能不亏本。

而且蚂蚁不是银行,没有准备金率的限制,哪怕没有一分钱本金,只要能让钱转起来,左手借钱,右手贷款,照样可以玩的风生水起。不过那风险也可想而知,这次促使引起监管层动手的原因大概率就在这一块,咱们后边再说。

关于贷款的流向,马老师避重就轻,一直强调自己帮助了多少小微企业,其实稍微查一下公开数据就知道,马老师的钱大部分都借给了提前消费的小年轻。为了让你使劲借钱,支付宝利用淘宝天量的用户收据,找几个分析师设计大数据分析算法,稍微分析一下就能做到精准定位,直达人心,一忽悠一个准。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百度一下花呗的广告,非常的毁三观。比如忽悠年轻人借钱去诗和远方,借钱给女儿过生日,借钱给妹子买电脑等等。广告做的相当好,让你当场就有花钱的冲动。问题是爽完了以后了,人家蚂蚁就不管了,反正到期你得连本代理还钱,怎么还是你的事。图片[2]-如何看待上交所暂缓蚂蚁集团上市?(郎咸平评蚂蚁暂缓上市)-瑷珂憬転

问题是这种极度扭曲的消费观,还让马老师包装的非常触动心灵,忽悠功底可以说相当牛逼了。

其实借钱消费倒也不是洪水猛兽,宏观上可以刺激消费提振经济,不过对个体来说,这玩意用过了就是个灾难。中国人历来有储蓄的习惯,这也让我们有抵御风险的能力。如果像美国人一样,寅吃卯粮,家里资产经常是负的,一旦遇到天灾人祸,那只能躺着等死。疫情期间西方人为什么对封城放假的反应那么激烈,除了人权的,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不上班就活不下去。

如果只是这些,监管层还都可以容忍。但后来马老师又干了两件事,彻底惹翻了监管层。

第一件是蚂蚁的战略配售基金。蚂蚁跟几个基金公司合作,建立了5个公募基金。销售的噱头就是蚂蚁上市后,这些基金可以按照发行价,购买10%的原始股。这玩意其实也是个常规操作,很多公司都会发行这种基金,设立一个长赎回期,保证这部分钱能长期托着股价。对股民来说也有好处,毕竟打新股跟买彩票似得,还有资金限制,一般人玩不起。

不过接下来的基金销售引发了争议。

正常基金发售除了基金公司直销外,主要的渠道还是银行代销。这也是银行吸收资金的重要手段。这次马老师大手一挥,把银行扒拉到一边,说支付宝独家代销基金。而且尽管这五个基金加起来也不过600个亿,但蚂蚁却投入了不成比例的资金大肆宣传,明显是在给支付宝和蚂蚁做广告。搞的银行非常不满意,本来原来一个线上一个线下,大家都有饭吃,你现在把筷子伸到别人碗里来,还让不让人活了。

而且本来监管层为了防止关联交易,对基金的销售和运作有严格规定,两者应该是完全分离,防止有的公司用把用基金募集来的钱再投资到自己公司身上。而这次战略配售基金发售,基金在运作端有蚂蚁公司的新股,销售端是蚂蚁的支付宝。有用募集的钱抬自己股价的嫌疑,不过好在是公开透明,算是打了个擦边球,不过也让监管层警惕起来,因为以前没人这么玩过,如果任由发展,不知道马老师还会创新出什么幺蛾子。

第二个就是最近热谈的ABS了。咱们说一下这个ABS的运作原理。你从花呗借了1万快钱,约定一年以后还1万1。你拿了钱高高兴兴去消费了,给蚂蚁留了一张借条。要是老百姓,肯定是把借条锁在柜子里,一年以后拿出来连本带利收钱。可是在资本家眼里,借条就是资产,资产就可以利用。比如他们会拿着借条找银行借钱,一般都能成功,因为银行觉得你有借条就有偿还能力。资本家有了钱就可以再放贷,然后拿着新的借条又可以找银行借钱,这个游戏可以无限循环下去。比如循环5次,相当于资本家用一万的本金借出了5万快钱,也就是加了5倍杠杆。年底收回5000的利息,收益率是50%。不过银行贷款一般都要按抵押物打折扣,借到的钱一次比一次少,循环几次也就结束了。

高级的玩法就是ABS了。资本家会把这些债券打包包装成理财产品,你买我的产品,到期以后我把利息分你一点,因为这类理财产品一般收益高,会吸引很多人购买。资本家有了钱又可再放贷,拿着新来的债券打包成新的理财产品再出售。理论上这种循环可以无限次。蚂蚁最多循环过几次呢?

数量不知道,反正是曾经把30多亿的本金,搞成了3000亿的放贷规模。问题是那多出来的2970亿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?当然不是,那都是投资者的钱。

您要说了这么多债券环环相扣,万一中间哪个环节出问题,岂不是全线崩溃。对了,风险特别大,但是对蚂蚁来说问题不大,因为他最多就亏30亿,这点钱对马老师来说还不至于伤筋动骨,剩下的就只有投资者担着了。美国的次债危机就是这么引发的,资本家拿着房贷包装了以后当理财产品出售,也是层层包装,券商、保险公司都加入进来,单独一个环节拿出来看风险不大,但是叠加起来风险就无限放大。你一砖我一瓦盖了一座危房,外面看问题不大,其实只需要轻轻踹一脚楼就塌了,大伙一起掉坑里。

复盘一下,其实蚂蚁从一开始就打着金融科技创新的名头野蛮生长,初期管理层没怎么管他,毕竟引入新的金融模式也是一种活跃市场的手段。只要不是太过分,一般不会一棍子打死。不过现在蚂蚁已经发展成了庞然巨物,而且还在不断扩张,利用支付宝天量的用户群体,加上玩的一手好杠杆,眼看就要成金融寡头了,银行都得靠边站,这是国家万万不能容许的。而且大家不要觉得跟我们没关系,资本的本质就是逐利,真要是蚂蚁一家独大,会敲骨吸髓的压榨我们,到时候借钱的成本会高的惊人,你还没别的选择,独此一家别无分号。

互联网的模式就是用户为王,就跟这美发店似的,先把你领进屋,然后慢慢的从你口袋里掏钱。以淘宝的用户体量,如果让他垄断金融,结果简直不敢想象。

所以大家看这次约谈以后,监管层连续发布几项新规,基本上都是给蚂蚁量身定做,比如规定搞小额贷款本金不能低于30%,杠杆最多3倍,这就把上面咱们说的ABS无限循环的漏洞补上了。而且不准跨省经营业务,给蚂蚁画了个圈,圈子里你随便玩,但是别出来。

大家看蚂蚁的回应也很有意思。所谓“稳妥创新”就是不再瞎搞了,不会再发明出新玩意挑战秩序。“拥抱监管”不用解释了,炮轰完了又下跪,马老师自己给自己掌嘴。“服务实体”,回归金融服务实体的本质,今后贷款要多给小企业,减少消费贷的比例。“开放共赢”,这个主要是针对银行,给银行表了态,类似以后独家发售之类的事不会再有了,有钱大家赚,不会再把锅端走了。

不过说是这么说,我还是持怀疑态度,毕竟金融手段来钱太快了,这玩意就吸毒一样,一旦上瘾就很难戒掉。所以说还是加强监管吧。毕竟瘾君子要是没人管,大概率就是放飞自我,不知道会闹出什么事来。

多说一句,头两年看赢在中国的时候,特别喜欢看马云点评,那真是是言语犀利,逻辑清楚,观点往往也是一针见血,满满地干货。这两年看马云演讲,明显觉得实在东西少了,煽情的东西多了,那感觉就像是传销组织的头目鼓动人心,或者打情怀牌,要不然就是把装作自由经济的卫道士,扛着创新的大旗到处吆喝,把自己打扮成孤单英雄。再加上前两年那个“996是福报的”提法,越来越像个资本家。不知道是不是这两年玩金融玩上瘾,原来的一腔热血不知道哪儿去了。

不管怎么样子,希望马老师越来越好吧。
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点赞22 分享
aike的头像-瑷珂憬転
相关推荐
评论 抢沙发
头像
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!
提交
头像

昵称

取消
昵称表情代码图片
温馨提示:

1、本内容转载于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!
2、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
3、本内容若侵犯到你的版权利益,请联系我们,会尽快给予删除处理!